舜耕历山
佚名〔先秦〕
舜,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舜耕历山,思慕父母,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舜,姓姚,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叫重华。
舜在历山耕种,想念父母,看见斑鸠和它的母亲一起飞翔捕食,有所感发,就创作了歌曲。
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就成为了一个小城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大都市。
注释
重瞳:指的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的特殊现象。
耕:从事农业劳动。
思慕:怀念;追慕。
畔:田地的界线,边。
渔:捕鱼。
雷泽:
简析
此文汇集了关于古代圣王舜的三个典故。第一段简要介绍了舜的基本信息,他特殊的生理特征在古代常被视作圣王或贤人的标志,为舜的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与崇高的色彩;第二段展现了舜的孝顺与深情;第三段描写舜在不同地方的德行与影响力,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和谐、谦让美德的崇尚与追求。
渔父
屈原(存疑)〔先秦〕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指不若人
《孟子》〔先秦〕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黄羊举贤
《吕氏春秋》〔先秦〕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