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其四
陶渊明〔魏晋〕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注释
先师:指孔子。
遗训:留下的教导。
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
斯:这。
畏:害怕,恐惧。
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
名车:以车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去建立功名。
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
名骥:名马,与“名车”同义。
创作背景
《荣木》诗大概作于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六月,当时陶渊明四十岁,已经辞官,躬耕于南亩,但仕进之心并未完全泯灭。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篡东晋帝位,迁晋安帝于浔阳(今江西九江西南)。元兴三年二、三月,刘裕起兵勤王,收取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进一步攻占建康(今南京)。桓玄逃经浔阳,挟晋帝走江陵(在今湖北)。这一时期,陶渊明闲居于柴桑(浔阳县治)上京里老家。此诗为其中第四章。
参考资料:完善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赏析
此诗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
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
咏利城山居
支遁〔魏晋〕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曲,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
日出东南隅行
陆机〔魏晋〕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
高台多妖丽,濬房出清颜。
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
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
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
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
方驾扬清尘,濯足洛水澜。
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崖充罗幕,北渚盈軿轩。
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
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
悲歌吐清响,雅舞播幽兰。
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
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
绮态随颜变,沈姿无定源。
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
遗芳结飞飙,浮景映清湍。
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