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自前年便盼着返回家乡,却一直无法返回,去年回家已走到半路,又因腿脚无力再难前行。
这饱经丧乱的余生,哪想到还会有欢乐的今年,那高耸的家乡山岭,又突然落进了我的眼帘。
邻居准备了很多甜美的醇酒,我高举酒杯,祝福宾客健康长寿。
我乘着醉意舞袖翩翩,像是要拉回春天的锦绣,仿佛看见家乡的万落千村,到处是美丽的红花绿柳。
山神也为我纵情地颠倒季节,把世界都化入白皑皑的雪花。
仿佛是嫌它,穿着那锦绣还太过寒素,另磨了玉屑,用心地妆点迷人的山川。
如今,乡亲们都在传说,少微星正照耀我的乡土,天公准备着来年的丰收,黄熟的菽麦三万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秋,元好问携家从冠氏出发,北返家乡秀容,因路程遥远,疲乏太过,暂留济源过冬。次年春又从济源动身;夏天,回到久别的故里,居住在读书山。游子还乡,自然受到四邻的热情欢迎。为表答谢,冬天,邀乡亲们到家里饮酒。席间,适逢降雪。诗人与父老畅饮时,一生遭遇涌上心头,即兴抒怀写下该诗。
参考资料:完善
全诗十六句,可分四节。
前四句为第一节,追述返家的不易和抒发初归后的庆幸。诗人于四十八岁(1238年)的秋季,自山东冠氏县独自先行返乡筹备迁移之事,随后冬季又重返山东。诗中“前年望归归不得”一句,正是诗人内心“归心江汉日东流”与“青山历历乡国梦”(《梦归》)的深切渴望与无奈现实的写照。次年秋季,诗人携全家十口从东平、冠氏抵达济源(今河南济源),因长途跋涉,老小疲惫,故在此地休整,直至本年春才踏上太行山,冬季终于得以回到故乡。这里的“去年中途脚无力”,正是对这段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当诗人历经重重磨难,携家带口终于平安回到故乡,亲眼见到那曾无数次在梦中萦绕的读书山时,心中
泰和中,西州士人家女阿金,姿色绝妙。其家欲得佳婿,使女自择。同郡某郎独华腴,且以文采风流自名。女欲得之,尝见郎墙头数语而去。他日又约於城南,郎以事不果来,其后从兄官陕右,女家不能待,乃许他姓。女郁郁不自聊,竟用是得疾,去大归二三日而死。又数年,郎仕驰驿过家,先通殷勤者持冥钱告女墓云,郎今年归,女知之耶,闻者悲之。此州有元魏离宫,在河中潬,士人月夜踏歌和云,魏拔来,野花开。故予作金娘怨,用杨白花故事。词云,含情出户娇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郎中朝贵游,不欲斥其名,借古语之道。读者当以意晓云。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是崔娘书词,事见元相国传奇。
墙头红杏粉光匀。 宋东邻。 见郎频。 肠断城南,消息未全真。 拾得杨花双泪落,江水阔,年年燕语新。
见说金娘埋恨处。蒺藜沙,草不尽,离魂一只鸳鸯去,寂寞谁亲。 惟有因风,委露托清尘。 月下哀歌宫殿古,暮云合,遥山入翠颦。